新闻网
 首页  大学首页  在线投稿  学院新闻  教学工作  学生工作  文化校园  国际交流  高教视野  校报在线  科研工作  文明建设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凡岗位平凡事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2017先进光荣榜>>先进单位>>正文
 
   
人文学院
2018-05-04 11:38   审核人:   (点击: )

人文学院

 

四月,春和景明,生机正勃发。

走进人文学院,悠久之地同样也涌动着勃勃生机,一股向上求进的力量正悄然影响和改变着这里。

人文学院,我校文科类教学与科研的重镇。但在发展中,同其他学院一样,也面临着教师职称难以晋升、教学科研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面对新时代,在实现佳大振兴的征程中,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如何破解发展难题,绝不是“等靠要”被动式的求施问舍,而是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撬动师生活力,继而形成发展持力,最终实现学院发展从“平推式”向“跃升式”的转变。人文学院党委和行政一班人正是抓住了实现学院持久发展的牛鼻子,在调动师生活力、激发内在动力上做足了文章。

十九“勇士”搅活一池春水

2017年,人文学院历史系教师张云燕的伪满电信研究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是我校自合校以来仅有的4个社科国基项目之一。之所以能有如此成果,这得益于学院2016年起实施的“教学科研骨干培养提升计划”。

为加速培养一批创新型教学科研骨干人才,促进学院科研水平整体提升,2016年年初,人文学院出台了《教学科研骨干培养提升计划》。该计划以3年为一个阶段,规划了未来10年学科、科研和团队建设的目标,提出通过5至10年培养与资助,力争培养1至2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专家型人才;打造1至2个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团队;获批较多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产生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计划对入选的教学科研骨干在教学、项目、成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在待遇上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

通过自荐、系部推荐和学院评审,最终确定首批19位教学科研骨干。张云燕成为了其中之一。原本以为只是报报名就算了,没想到的是院长李光杰几次找她谈心谈话,鼓励这位南开大学的历史学博士要敢想敢做,大胆超越,询问研究进展。院领导对教师的一片真心诚意,让她着实感动,一种从未有过的信任和关怀充盈心头,以至不禁泪下。

同样,其他入选骨干教师也都被院领导约请作了一次长谈,了解他们的科研方向,未来的目标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了建设性的指导。

“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不仅需要说到做到、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更需要有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真心感受到组织的关心、支持与信任,自觉将个人成长与学院发展共长共进。”党委书记王永宏说。

不仅如此,学院依据自身特色,整合了若干科研方向与课题,由骨干教师参照实际去甄选,并在原有科研积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一些教师量身定制了科研项目与课题,让教师科研方向更加明晰,更易出好成果。不仅要“选准”方向,还要“盯紧”研究进度,督促、检查,每一阶段都要实时跟进。对此,教科办主任张宏伟表示,“只要教师有想法,学院就会有空间。”

年轻教师田金华也是计划受益者之一。刚刚晋升副教授和主持过教育部项目的她,原本有歇口气的想法,但计划的实施,使她接续原来的研究方向,作更深的研究。“现在感觉总有一种力量在时时催促你向前,不是走、而是跑,停不得,能够保持工作和研究的连续性,始终处于一个向上向前的状态。”田金华深有感触地说。

的确,计划的实施带来的是整个学院风气的变化,在十九位“勇士”先行敢拼的带动下,正如春风缕缕,搅活了寂静的一池春水,人人想做事、有所为,从只求平平稳稳到求进求变,不仅精气神上来了,成效也初步显现出来。在计划实施的两年里,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1人,省哲社项目2人、艺术科学项目2人、基本业务费项目3人;发表论文37篇,其中核心7篇;出版著作5部;申报省教学成果奖1项、获校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1人考取通过国家律师资格考试。

最有效的管理是“平”的管理

宫秀丽是历史系的一位老教师,现在的她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院教学科研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还要额外承担院内专家的工作。

2016年,为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学院成立了教学科研建设专家委员会,即院内专家。不同的是,专家的构成没有院系领导,都是业务能力强、愿意为学院奉献、并在师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普通教师。

选用德学双馨的普通教师当专家,少了以往的“官”气,更多了几分“亲民”味儿。

“之所以如此,就是让处于同一平面的教师相互督促、学习和借鉴,让教师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儿,用“平”的管理替代原来居高临下的监督,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谈起初衷,李光杰说。

这些专家来源一线普通教师,他们最了解教师的状态,哪里有不足和问题,以教师的视角去参与管理,可以让这种管理更易发现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问题和薄弱之处,做到管理精细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教师不抵触,真心接受。在检查中,往往一句提示、一声指点,甚至一个眼神,被检查的教师都会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有效沟通,让教师们更加信服,并自觉进行整改或提升。

自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学院的教学检查、试卷和毕业论文审阅、听课评课、教研室检查、审核评估整改、科研课题督查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都有教师专家的身影。专家打头阵,院系领导全力支持,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专家为主,职能部门为辅;专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职能部门依此解决问题。畅通的工作机制,既真实地反映了基层教学科研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减轻了院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他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无形中,专家委员会也成了连接广大教师和学院管理层的桥梁,来自教师的声音、管理层的决策都通过教师专家们的工作,做到顺畅沟通与有效落实。

院专家委员会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帮助青年骨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李春霞是中文系的一名十分有潜力的教师,为了重点培育,高春艳等教师专家们连续跟踪听课,从理念、教法等时时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帮助,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成为学院的教学骨干,并在全校教师中作了示范教学。

“19位骨干、6位专家,19+6,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溢出效应,不仅带动了学院工作,重要的是使学院风气更加凝聚。”宫秀丽说。

让学生兴趣说话,让实践更加精准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人文学院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入手,结合培养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成功探索。

针对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社会实践目标不精准、效果不佳的实际,早在2013年,人文学院借鉴其他高校经验在全校首创了“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即把传统的社会认知性调查与带有一定课题项目的研究结合起来,用项目来固化社会实践内容,加深实践的广度和难度,既拓展了视野,又提升了研究能力,创新了文科生实践的新模式。每年7月,临近放假的学生都会就近组团,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课题进行论证,在通过专家答辩和评审后,学院将重点支持8至10组团队,由教师带队,深入各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

在城市社区、在工厂企业、在少数民族村寨,参与实践的师生们同吃同住同行,带着问题、满含感情去调研。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民俗文化、人口环境、遗产保护等等,都成为了师生们倾力调查的项目课题,在了解国情、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同时,许多项目的调研报告还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使社会实践由“虚”向实,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只有赋予社会实践明确的使命和任务,才能让学生自觉将家国情怀与自身的成长融在一起,实现爱国、达己的人生目标。”该模式的倡导者、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久才认为。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项目化”社会实践已经趋向成熟。五年来,学院共遴选42支团队,组织定向项目化社会实践(调研),最远的到达贵州凯里市西江苗寨、国家级贫困县威宁县、安顺市等地;共收取调研报告150余份,其中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报告57份,有18项转化成更高级别项目。

通过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并在学校、省、国家取得了系列奖项。共获批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25项,获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一等奖11项、省级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3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黑龙江省二等奖1项。在“强国杯”2015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活动中,人文学院的项目入选8项。2017年,“三社联动调研”团队获共青团中央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称号。

每次假期结束,社会实践分享会上,在参与实践的学生自信的笑脸中,是满满的收获。

田佳怡是15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在2017年夏季学期实践的选课中,她选取了三笔字训练。“作为师范生,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相当重要,可是在现有课程中没有相关训练,通过自选课程,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田佳怡说。如今,在课余时间,她仍然在坚持练习书法。

与王佳怡有同样感受的还有15级政法系学生王畅,在选课中,她精挑细选,选取了从未接触过的公文写作训练。之所以如此,她说,过去的实践环节都是学院统一安排的,不管你是否需要和喜欢,学生没有选择权。现在则不同了,你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去学。选择公文写作对于扩宽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在法律文书撰写上十分有益,将会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她们所说的自选课程是人文学院2017级夏季学期开展的“自助餐式”实践。为解决夏季学期文科学生实践缺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和能力提升联系不紧密、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人文学院着眼于学生就业,结合“第二课堂”,对学生从业素养和从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一种实践实习模式。它打破全院专业、年级限制,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环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正如自助餐,只有自己才知道需要什么,各择所需,方能达到最佳。

2017年,学院首批开设了公文写作训练、面试技巧与训练、演讲与口才、班主任工作、三笔字训练、才艺与素养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等7个实践环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环节进行学习。不仅要学,还要赛,以比赛促进学生学习,以比赛促进技能提升。在完成第1至2周的集中指导后,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第3至4周进行全院夏季学期实践技能比赛。在2017年,共举办了公文写作、演讲、硬笔书法、歌咏、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五项比赛,以比赛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学剪纸、训礼仪、练口才,纷纷赞叹:这种形式十分新颖,简直是太潮了!该模式的实施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可。

“无论是项目化社会实践、还是自助餐式实践环节,都是本着以学生为本,因需而学,因势而做,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把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与培养目标契合起来,使学生愿学愿做,真学真会。”李光杰说。

愿景

从一个过去需要扶持的学院,到现在的发展势头十分向好、经验做法履获认可的学院,是动力的激发、活力的迸发带来了学院如此的变化。2016年,人文学院承办了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这是该年会第一次在哈外高校举办;2017年,学院成功承办了第二届赫哲族高峰发展论坛;今年,将承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对于未来,李光杰院长表示,2018年,学院将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以“专业建设年”为契机,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研究优势,凸显人文学院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佳大精神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教学科研骨干培养提升计划”,努力提高科研工作整体水平,进而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办学活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振兴佳大做出人文学院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孙成心)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佳木斯大学宣传统战部
地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学府街148号
电话:0454-8618884 邮政编码: 154007